有段时间学生工作非常繁忙,加上本身不轻的学业,整个人都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心情也十分郁郁寡欢;回到宿舍里心情也没有多少好转,有一天还和室友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了一架;后来得知,之后室友又和他女朋友吵了一架……
其实挺自责的,平时和宿舍的兄弟们相处得都还不错,基本上不太发生矛盾,可这次因为从外界接收到了负面情绪,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了他们,他们又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了他们周围的人……负面情绪就这样似一根链条一样层层传递下去。这让我不禁有些后悔,要是我能在一开始就把这条负面情绪的链条斩断就好了。
心理学上也对这种负面情绪的传递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踢猫效应”被人们广为认同。所谓“踢猫效应”,简单地说就是负面情绪一级至另一级逐级传递,从金字塔的塔尖一直扩散到塔底的位置,直至最后一个人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它还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故事:一位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到家里就把在家中还在上蹦下跳的小孩臭骂了一顿,小孩气不过又狠狠去踢同样上蹦下跳的猫,猫逃到街上后恰巧一辆卡车驶来,紧急避让中撞伤了路边的孩子。
“踢猫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相当常见。德国乌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将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都听同一段内容枯燥的录音内容,不同的是,前一组用的是轻松欢快的语调,后一组用的是沉郁沮丧的语调,并通过监测仪器对比其前后生理、心理变化。结果发现,前一组听完后心情更为愉悦,后一组则更为沮丧。由此可见,情绪在人们之间的传递相当迅速,语调、表情、动作、话语等都可能成为传递的媒介,也许只是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就可以完成一次情绪传递的过程。
如果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自然再好不过,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情绪。情绪传递链条的存在让每个人都可能是负面情绪的传递者和被传递者,如果不加以主动觉察和采取行动,就容易让自己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形成恶性循环,不断接受别人的负面情绪,又不断对另一些人施加负面情绪,最终害人又害己。
和谣言一样,负面情绪也需要止于智者。我们无法决定别人是否传递负面情绪,但可以决定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其他人。当接收到负面情绪时,不妨在情绪上头想冲上去和对方battle之前先暂停一下,提醒自己,对方负面情绪的输出也许只是为了输出,错误不一定在自己身上,可能无意中当了对方的“出气筒”,所以要主动喊停,不让自己被情绪所裹胁,成为下一个传递者,也减少情绪对自己的伤害。如果还有余力,或许也能换位思考一下,理解对方当下情绪表达的需求,对于对方提出的诘难,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到双方心平气和之后,再做更为理性的沟通。
作家野夫曾在作品《残忍教育》中写道:“人与人之间学会恨和残忍是如此容易,而传播爱竟然是这样艰难。”总之,愿屏幕前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把握住自己的情绪,远离“踢猫效应”,不做负面情绪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