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理美文   >   正文

讨好到什么程度才会被爱?

作者:    信息来源:山大心理公众号    发布时间: 2023-08-10

谈到“讨好”这个词,它在很多情境下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即为了获得别人的好感而去迎合对方。

很多时候,讨好是每个人都会使用的社交策略,甚至是一种文化行为。比如过年的时候小孩子要跟长辈说几句吉祥话才能讨来红包,就是典型的讨好行为。爱情里讨好的行为也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追求阶段,为了让对方喜欢自己,为对方买些礼物,说一些漂亮的情话等,这都是一种讨好。

可如果讨好行为超出了正常的水平,成为了一种日常的行为,那往往会把这一类人将称为“讨好型人格”。这不是一个“官方词汇”,更多是一种“民间称呼”,意指总以别人的利益为先甚至丧失自我的行为模式。

因为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行为,所以什么时候是超出了正常的水平就变成了一个不容易界定的事情,甚至会有人把自己正常的讨好行为误以为是讨好型人格,以致于对自己的认识发生偏差。

美人鱼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美人鱼是备受宠爱的海王的女儿,她从风暴中救下了人类王子,还爱上了他。为了爱情,小人鱼喝下女巫的药,忍受剧痛将鱼尾化为双腿。然而王子误以为是邻国公主救了他,便要跟那位公主结婚了。小美人鱼只有在太阳升起前杀死王子才能恢复原状,但最终她选择牺牲了自己,在王子结婚的早晨化为了泡沫。

在这个故事里,美人鱼是一个讨好者:她为了王子牺牲了一切,还甘愿当王子的备胎,最终宁可自己化为泡影也不忍杀死王子。如果只是从美人鱼的行为表现上看,这种讨好到失去性命的行为更可能是超过了正常水平的讨好型人格,但如果从讨好型人格最根本的核心入手来看待的话,或许有新的认识。

在社交层面,讨好行为跟讨好型人格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很清楚讨好的目的,但后者的讨好行为不具有针对性,往往是泛化到所有人际关系中,并且很多情况下,讨好者无法觉察到自己在讨好。就像美人鱼,她确实做了很多讨好行为,但她很清楚讨好的目的——讨得王子的欢心,得到自己渴望的爱情,虽然最后以死亡为代价也没有得偿所愿。

一般来说,讨好型人格会时刻在意着别人的情绪、感受、语言、表情、动作,担心别人的不开心是因为自己引起,能在第一时间洞察到别人的状态变化,永远第一时间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且他们无法拒绝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即使自己不想做,也无法控制自己不去迎合所有人。这样的人在社交活动当中会时刻担心自己没有照顾好别人,并且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因为他们很害怕自己给别人带来困扰,或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既然讨好型人格者已然如此讨好别人,为什么还是不能获得自己所渴望的爱和安全感呢?

这就要从讨好者一些讨好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来看了。几乎所有的讨好里都暗含“控制”和索取——而所有暗含“控制”的关系都容易让人不舒服,即我取悦你,顺着你,所以你要满足我的某些潜在的东西:比如认可我,和我连接,不要抛弃我,承认我,等等。另外边界不清也会让别人感到不清爽和纠缠不清,因为讨好者容易分不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跟人的关系里没有边界感。

但我们前文也说过,在很多情况下讨好者无法觉察到自己在讨好,这些动机也不是讨好者主观上设立的,这些隐藏在讨好背后的动机只能说明一味讨好并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那么讨好型人格的人该怎么做呢?

最重要的就是明白被人喜欢不是必须的。请把“我必须帮别人做什么,或是忍受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这样的想法完全踢出脑袋,我们每个人都不需要通过外部来获得肯定,我们无须去刻意追求别人的喜欢和接纳。要知道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让所有人喜欢,讨好者和不讨好者都一样,需要处理别人的不喜欢,接受别人可能就是会不喜欢自己,这才是活在这世界上的重要事实。

没有人会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或许我们可以放下这种压根不会被满足的期待,去看看是什么让自己把“想获得所有人的喜欢”看得这么重要。去直面“如果别人不喜欢我,会发生什么?会是什么感受”类似的问题,或许我们就能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出口。

如果一味地去讨好,我们只会更加小心翼翼地去看别人脸色行事,更加敏感,甚至觉得自己一文不值。这样的委曲求全与讨好,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全世界伤害自己的权利。

所以请不要一味地去寻找自己的意义,而是要去赋予——活着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为自己。